欢迎光临中农合作协会官网!

唤醒“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2024-01-05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新疆也能产海鲜啦!”“东北碱地种植的水稻,品质还不错!”……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部分盐碱地被改造利用,在补充了后备耕地资源的同时,也为发展特色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进行了有益探索。

    盐碱地,是各类盐土、碱土以及不同程度盐化和碱化土壤的统称,因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而影响植物生长。数据显示,我国各类可利用的盐碱地资源约5亿亩,改造利用潜力巨大,如何唤醒这5亿亩“沉睡”的后备耕地资源?还有哪些难点和突破点?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盐碱地改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李玉义研究员。

    增产增收的“潜在粮仓”

    作为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盐碱地一直被视为实现增产增收的“潜在粮仓”。李玉义向记者介绍,经过综合改造利用的盐碱地,其经济效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耕地产能,增加产量,扩大粮食生产能力;二是通过盐碱地特色优质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以高值化和产业化带动盐碱地农业发展。此外,扩宽盐碱地农业经济效益,还可以融合农业观光旅游,扩展盐碱地农业功能价值。

    “在已有水资源保障条件下,盐碱化耕地经过提质改造,亩均可增产200斤以上,1亿亩盐碱化耕地年均可增产200亿斤,这个数字非常可观。对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意义重大。”李玉义说。

    在农业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在不同盐碱区探索出富有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比如山东针对滨海盐碱地种植业利用难度大的特点,发展‘上农下渔’、特色种养等模式;在内蒙古以巴彦淖尔为代表的黄河上中游盐渍区,种植比较耐盐的食用型向日葵,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向日葵种植基地。在未来,盐碱地农业会呈现出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趋势。”李玉义说。

    围绕盐碱地特色农业,完善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条,也是提升盐碱地农业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以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为例,当地经过多年选育和改良,种植适宜在盐碱地上生长的旱碱麦品种,并以旱碱麦为原料,开发出了旱碱麦小麦粉、旱碱麦挂面等产品,再与省级非遗项目黄骅面花制作技艺相结合,已经成为当地老百姓一条重要的致富渠道。

    科技支撑 因地制宜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盐碱地治理与开发利用工程项目,围绕盐碱地工程治理、土壤改良与利用、综合配套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黄淮海平原盐碱区是我国成功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区域,树立了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国际典范。

    新时期以来,我国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上,根据以水定地、以种适地、分类施策、创新驱动的总体思路,努力实现盐碱地多产粮、产得好、有特色,积极拓展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增量空间。

    “轻度盐碱耕地重点抓好粮食作物生产,加强耐盐碱高产品种、减肥增效、节水灌溉等技术模式的集成应用,力争‘多产粮’。中度盐碱耕地重点抓好油料和牧草作物的综合生产,加强优质耐盐新品种、盐分阻控、有机培肥、轮作和种养结合等技术模式的集成应用,力争‘产得好’。重度盐碱耕地重点抓好油葵、野大豆等适生特色植物生产,加强节水灌排脱盐、抗逆栽培和高值化利用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力争‘有特色’。”李玉义说。

    更多的科技创新之举正在应用于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工作中。李玉义告诉记者,在东北,以苏打类型为主的盐碱地,当地“以稻治碱”,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新疆采用的膜下滴灌技术,高效节水,对根区盐分的控制和作物根系环境的调控非常有效果。

    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2023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要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盐碱化趋势,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在未来,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还有哪些重点、难点和突破点?

    李玉义认为,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要坚持产业引导,围绕价值链布局产业链和创新链,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模式,再到产业发展,形成完整的链条。具体来说,他有五点建议。

    一个是要从顶层加强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程度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明确轻、中、重度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方向,完善与盐碱地特性相适应的治理技术与种植模式,形成科学、适度、有序的系统化盐碱地分区分类治理和特色农业发展体系。

    二是要突破一些关键性的技术,目前盐碱地改良面临着水资源严重不足以及耐盐作物品种缺乏的问题,科研人员要加强科技攻关,突破耐盐碱农作物品种选育、多水源利用、水盐精准调控、现代高效灌排工程等技术瓶颈,最终形成立得住、能复制、可推广的盐碱地综合解决方案。

    三是构建盐碱地开发利用的智能化监管体系,强化开发利用盐碱地的实时动态监管的数据支撑,为管理部门和用户提供预判、评估和决策服务。

    四是健全从耐盐碱作物品种审定到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全链条的标准、鉴定、认证体系。在主要盐碱区开展农作物耐盐碱资源精准鉴定和耐盐碱品种审定,建立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推进盐碱地农业主导产业全链条升级。

    五是加大适应盐碱环境的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力度,开发耐盐粮油作物、耐盐牧草、果蔬、经济作物和盐生植物等特色产品,挖掘盐碱地特色植物功能性产物,积极发展深加工,形成盐碱地特色农业品牌,推进盐碱地特色产业培育与资源价值提升。